We have an exciting announcement about badges coming in May 2025. Until then, we will temporarily stop issuing new badges for course completions and certifications. However, all completions will be recorded and fulfilled after May 2025.
Photonics – Chinese

Photonics – Chinese

Topics related to Lumerical and more, in Chinese language.

Ansys Insight: 我的仿真结果为什么与文献或实验结果不一致?

    • Guilin Sun
      Ansys Employee
      英语帖子在这里 Why my simulation result is different from published paper or experiment? — Ansys Learning Forum

      这个也是常见的问题。一般来说,文献上都是用经过多次仿真得到的最好结果,而一般用户刚接触这种课题,需要一定的时间熟悉软件和设置,以得出可以发表的结果。

      我简单列出了一些需要考虑的地方:
      1. 要注意检查结构参数是否完全一致?
      2. Mesh Order 的设置是否正确表示实际结构?
      3. 所用网格精度或override能否分辨器件的细节,或者与其它文献一样?(很多情况下你的网格设置与文献的不同,有些结构对网格要求很高。但是一般情况下不要一开始就用很细的网格)
      4. 仿真区大小是否合适?PML是不是距离结构太近?
      5. 材料模型:是简单的杜德模型、洛伦茨模型?还是测量数据,与材料库中的数据是否完全一样?
      6. 材料的折射率拟合fitting是否正确?曲线是否光滑且没有人为的谐振峰?
      7. 材料模型是极其重要的参数
      8. 所用光源模式是否与文献完全一样
      9. 光源类型和偏振方向是否正确(TE/TM有两种不同的定义)
      10. 光源脉冲长度是否合适?脉冲太短可能光源光谱不光滑,请查看
      11. 光源空间位置是否合适?
      12. 边界条件是否正确且与光源类型匹配?对称性边界正确吗?
      13. PML类型和层数(总厚度)以及位置是否合适?PML应该位于均匀网格的区域
      14. Mesh Refinement 一般请使用缺省Conformal variant 0,即使有金属材料也一样,除非你真正了解不同Conformal之间的区别
      15. 模拟时间是否足以使电磁场脉冲通过器件后衰减到足够小?autoshutoff min是否足够小?这个对一些谐振波长出的反射率或透射率绝对值有直接影响
      16. 光栅类结构(也就是周期性结构) 是否有高级衍射? Transmission直接给出的是总透过率 .实验中所用的光学系统NA是否接收到了高级衍射?
      17. 实验所用的波长点与仿真一致吗?这个问题特别对于宽光谱、结果随波长急速变化的情况很重要。一般实验所用的波长点数少,导致不能反映实际上随波长快速变化的情况。
      一般模拟结果与文献结果大致类似,即表示基本设置几乎没有错误,但要得到完全一致的结果,需要精细调整许多设置, 以及做收敛性试验 。收敛性测试比较复杂,参见 https://support.lumerical.com/hc/en-us/articles/360034915833-Convergence-testing-process-for-FDTD-simulations

      此外,一些文献并没有给出重复结果所需要的全部数据,包括器件参数和仿真参数,这给复现带来了一些问题。有的时候,文中的中数据并不是仿真时的数据,原因有多种.

      有的文献用的是其它算法,所给数据适合其计算,但是并不一定适合我们软件计算。

      其它请参考 /forum/discussion/25188/fdtd%E5%88%9D%E5%AD%A6%E8%80%85-%E4%BB%BF%E7%9C%9F%E6%96%87%E4%BB%B6%E8%AE%BE%E7%BD%AE%E8%BF%90%E8%A1%8C%E5%B8%B8%E8%A7%81%E9%97%AE%E9%A2%98/p1?new=1

      因此,要重复文献结果,实际需要很多努力。所以我建议,如果能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就不用再进一步追求完美一样了,把这时间用在自己的设计可能更有意义,除非我们软件从来没有仿真过类似器件。

      为什么说基本一致就可以了?这是因为不同仿真软件之间、不同用户之间、不同实验之间有很多不同的处理,下面给出几篇参考文献,这些都是欧洲一个专门小组每两年的对比测试报告:

      1: 专门委员会比较不同软件: Benchmarking of Optimally Used Commercial Software Tools for Challenging Antenna Topologies: The 2012·2013 Run,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Magazine, Vol. 55, No. 3, June 2013

      2:有厂家认为没有充分利用他们软件的高精度功能,自己测试比较:

      State-of-the-Art in Antenna Software Benchmarking: “Are We There Yet ?” 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Magazine, Vol. 56, No.4, August 2014

      3:有人说最好和实验比较:bridging the simulation-measurement gap ,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Magazine, Vol. 58, No.6, August 2016,pp12~14

      纳米光学也有作比较的文章,比如:

      文献题目:Comparison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solvers for the 3D analysis of plasmonic nano antennas

      http://proceedings.spiedigitallibrary.org/proceeding.aspx?articleid=784393 

      此文献没有给出详细的材料模型。

      实验与理论仿真:June 2017 IEEE PhotonIcs society newsletter 中的Application-Tailored Specialty Optical Fibers一文中,图4给出了实际测量和仿真的模式比较,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但是这并不否认实验或者仿真的正确性。图7给出了仿真和实际测量的透射率结果:可以看出谐振波长差别较大,但是谐振效应都是一样的。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参阅别人文章的时候,最好是带着怀疑的态度,发表的文献结果并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不管它是多么高级多么高影响因子的期刊,这种情况并不是孤立的。从最伟大的科学家到普通的科研人员,都有可能在比较仓促的情况下就发表了,有的时候可能没有时间或者并没有深究其中的问题,或者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或者用错了图表或者数据。

      APL被引用较多的一篇超材料的仿真与实验结果比较 https://aip.scitation.org/doi/full/10.1063/1.5024433?Track=APLDEC2018&utm_source=AIP%20Publishing&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10055425_APL%202018%20Year%20in%20Review&dm_i=1XPS,5ZITD,M80VFD,NGMBS, 301 30

      与实验比较问题可能更严重一些: 器件尺寸、形状、尖角,测量误差,更重要的是材料。实际材料的折射率并不一定与仿真所用的一样,不同的制造工艺和不同的处理方法,甚至不同的批次,材料折射率都有可能不同。 在纳米情况下以及两个或多个纳米粒子相互作用下, 可能需要量子修正Size-dependent permittivity and intrinsic optical anisotropy of nanometric gold thin films: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https://www.osapublishing.org/oe/abstract.cfm?uri=oe-21-10-11827 5)

      下面一篇文章将纳米结构尺寸和形状都考虑了对材料特性是修正:

      Phys. Rev. Lett. 111, 093901 (2013) - Surface Plasmons and Nonlocality: A Simple Model (aps.org)

      传统的光学玻璃制造时,要保证每一锅的玻璃折射率在指定的公差内,都必须实际测量。而在纳米光学中,很多情况都是直接采用体材料(Bulk Material)的结果。FDTD材料库中金和银都分别给出了几套折射率材料,我们并不能说某套材料的数据不对,因为都是权威实验室测量的结果。
    • lee_kai_yuen
      Subscriber
      受教了,十分感谢!
    • Guilin Sun
      Ansys Employee
      .

      谢谢!希望大家总结出更多的原因。

      一些文献并没有给出重复结果所需要的全部数据,包括器件参数和仿真参数,这给复现带来了一些问题。有的时候,文中的中数据并不是仿真时的数据,原因有多种.有的文献用的是其它算法,所给数据适合其计算,但是并不一定适合我们软件计算。例如,在这篇文献中

      Y. Li等, 3D simulation of morphological effect on reflectance of Si3N4 sub-wavelength structures for silicon solar cells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2012, 7:196 13

      第二节中特别说明硅基底的厚度用的是600纳米。按照文献的叙述,用户建立的仿真文件如下所示:

      仿真结果与文献大不相同。但是,文献中也给出硅是衬底,因此做如下调整,得到与文献一致的结果:

      因此,要重复文献结果,实际需要很多努力。所以我建议,如果能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就不用再进一步追求完美一样了,把这时间用在自己的设计可能更有意义,除非Lumerical软件从来没有仿真过类似器件。


      在与实验结果比较时,需要考虑材料性质、制造误差、激发条件以及测量等引入的差别。光源激发不同有可能导致问题,参见 /forum/discussion/comment/156414#Comment_156414



      .
    • 1042255492
      Subscriber
      .

      受教了,真的很感谢您

      .
Viewing 3 reply threads
  • The topic ‘Ansys Insight: 我的仿真结果为什么与文献或实验结果不一致?’ is closed to new replies.